上海租车网:www.ruihu998.com(4月9日)消息——
上海大众第一任德方副总经理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在他的回忆录中引用德方技术副总经理约阿欣·保尔(Joachim Paul)的牢骚:“一个屋檐下两个工厂?这可行不通。上海拖汽公司必须连同员工一起搬走,而且要马上搬走。而那些市政府或上海拖汽公司负责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中方人士,却始终以安抚性的预告来回应安慰我们,但事情却毫无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上汽为了成为中国轿车生产的‘三大’基地之一,将当时生产十分俏销的‘上海牌’轿车的上海轿车厂,忍痛卖给了大众。让大众轻而易举地把它的自主品牌上海牌品牌从根上铲除了,上汽为此付出了20年的代价,我们还自诩是‘壮士断腕’。当此时,上海牌轿车年产6000多辆,一年赢利1亿多元。
但这仅仅是一个传说。真相到底是什么?
早在1978年8月3日,第一机械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当时上海市政府仍沿用文革时期的叫法)共同署名起草上报国务院 “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轿车厂”的报告时,上海牌轿车和上海汽车厂的前途和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当时考虑到国内真正能批量生产轿车又有装配线的只有上海,所以建议引进一条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安亭的上海汽车厂,使其年产量能达到15万辆,主要的目的是出口创汇,而不是人们今天热议的“市场换技术”。
在德国大众和中国谈判上海项目的过程中,由于中德双方财力的拮据,1980年双方决定把年产15万辆的规模缩小到年产3万辆,但是保持基本原则不变。其中一条就是“不能作为基本建设立项,只能属于技术改造”。换句话说就是“改造现成的老厂”。德方认为,老厂房与现代化汽车生产的要求相去甚远,“改造”起来比拆迁的难度还大,成本更高,所以在谈判期间,反对这种“旧衣翻新”的做法,坚持要求另起炉灶。但中方谈判代表明确表示,这是中央政府的“原则”,谁也不能改动。所以最后只能如此。
当时中国政府很明白,既然要利用外国汽车厂的资金和技术来改造安亭汽车厂,生产出来的汽车又要出口外销,当然只能够生产外国品牌的汽车,而不可能生产1958年仿制奔驰220 S的“上海牌”老轿车。在那个年代,如果要求任何一个有意愿到上海投资的外国汽车厂,除了掏腰包改造上海汽车厂来生产轿车,还要放弃自己的品牌名称而使用上海牌,不管生产出来的汽车是要在中国国内销售或出口到其他国家,都是绝对不现实的,也不会有外国企业会答应这么做。所以,上海牌轿车的退出和上海汽车厂的改名易主,早就属于当时第一机械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必然规划了。
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厂在安亭正式成立,上海汽车老厂的机器设备不但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搬走,甚至还继续在原来的厂房内生产上海牌老轿车。很多上海大众的设施像食堂等被共同使用,还有一条贯穿工厂的大马路,按计划应该堵死,但仍然畅通无阻。工厂里人头乱窜,根本分不清是上海大众的员工,上海老厂的员工,还是外面的过路人。它给一边生产,一边改造的上海大众,不论在安全,管理,生产或施工上都带来了无法预期和想象的困难、乱像和压力,也拖延了建厂的进度。
德国人以“规划细腻,执行严谨”闻名于世,在可行性报告中很详细地规划,什么时候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双方谈好,在新厂成立后,中方负责将老厂内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搬空;这一条记录在可行性报告中的条款等同合同一样有效。当时德方并不关心老厂以后要搬到哪里去和老上海牌轿车是否继续生产的问题。按照德国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外人不该插手,更无权插手;以德国人素有的“傲慢”,根本不会认为上海牌未来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必欲灭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