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新政事在必行 各界呼吁缓解新政副反应
根据道路通行情况,上海市设置了交通拥堵指数。据上海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透露,本月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从去年的8.32(重度拥堵)以上迅速下降为目前的6(中度拥堵)。在新政略显威力的同时,老百姓对“史上最严治堵方案”的消化仍颇显艰难:上海市民张先生每天上下班,要塞在拥挤异常的地铁里至少2个小时以上,为了出门少遭罪,张先生原本计划今年买辆车,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在政府推行的6大方案中,限制外地车进城的规定也让不少非京牌车主和经常来京出差的人一时没了方向。如果说,治堵如治长痛,那么,随着新政执行而来的百姓日常出行困扰,就如同猛药服下后的副反应,因其切实关系着民生便利而被凸显了出来。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新政副反应究竟该如何尽快缓解呢?
“首堵”困局由来已久 整合解决方案缺一不可
上海自2003年就戴上了“首堵”的帽子。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被广大市民诟病的规划问题,由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是摊大饼的方式,单中心的城市格局也为公交布线带来了难度。就此,上海市政府从2004年起陆续提出了多项措施,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还是如今的“摇号购车令”,城市规划与公交系统的完善绝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随着城市发展,拥堵难题也同样考验着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交通建设。作为多年研究城市交通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石京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这么大的人流要出行,针对这个需求来讲,我们供给的总量是不够的。正是抱定了长期治理的决心,各界专家纷纷呼吁丰富大众出行解决方案,以配合治堵方案的出台,为百姓提供多元化出行选择。